现代农业提升发展。深入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、七里海河蟹推广计划,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,稻蟹兼做面积达到16万亩,实现“一水两用,一地双收”,粮食播种总面积、总产量连续三年递增。生猪存栏达到44.56万头,建设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中心3个。创新推广“龙头企业+村级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联结机制,全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兴生产经营主体接近2000家,55%以上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,85%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建成252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,圆满完成“厕所革命”任务,建成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负压厕所系统,全区270个村全部创建为“美丽村庄”,22%农村庭院创建为“美丽庭院”,跨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行列。基础设施不断健全。504公里乡村公路全部建成6米宽“四好农村路”,公交客车实现“村村通”。10.6万户居民实现清洁供暖,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惠及27万人,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增收渠道不断拓展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,为激活农村资产、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。政府信用担保壮大集体经济,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担保,与农发行宁河支行合作设立水稻种植风险补偿基金;出资1000万元作为风险金,与天津邮储银行、市农担公司合作,设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基金,以担保、联保等形式向每个村提供30—50万元启动资金,引导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,与龙头企业、种植大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,全年发放各类涉农融资贷款3000余笔、金额超过24亿元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。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,提速甘肃榆中高原夏菜粤港澳大湾区销售基地、西藏贡觉曲卡新村等项目建设,有力巩固了两地脱贫攻坚成果,连续两年荣获“甘肃省帮扶先进集体”称号。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,86个困难村集体收入均超过20万元、户均增收超过7.2%。
科技创新持续增强。建成“双创中心”和生产力促进中心,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27%,“十三五”期间全区年科技研发投入比例达到3.67%。科创主体提质增效。全年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5家、“雏鹰”企业49家、“瞪羚”企业9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家,“领军”企业实现零的突破,宁河本土创新性企业梯队初步形成。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三年任务圆满完成,285家企业、317个路径实现创新转型,认定玖龙纸业和玖龙智能包装等2家天津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。成立淡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组建科研机构25家,引进专家团队3个,18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,荣亨集团等3家企业技术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奖,天钢团队荣获2020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。新兴产业持续壮大。新能源新材料、航空科技、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壮大,福宁新迪智能制造产业基地、物联网创业中心等一批项目落户,亚平集团汽车配套产业孵化器项目加快前期工作。津宁市郊铁路项目纳入国家《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》和《天津市市域(郊)铁路专项规划(2019-2035年)》,线位规划、可行性研究、投融资等前期工作全面开展。宁河区移动通信基站布局专项规划完成编制,“十三五”期间建成543个5G基站,芦台城区5G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。